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高質量發展鮮明主題貫穿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
來源:澎湃新聞 作者:何建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基本實現現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戰略安排。”我們所推進的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發展是硬道理,這一全民共識伴隨著改革開放進程深入人心。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代,實現高質量發展應當成為舉國上下的全民共識與行動指南,切實貫穿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新征程。
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全局的戰略選擇
發展是人類社會的永恒主題,是時代進步的重要標尺,是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圍繞“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實現發展”這一時代主題,創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引領我們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這是依據時代特征與歷史方位作出的戰略選擇,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全局提供了基本遵循和科學指南。
新發展面臨“三期疊加”狀況。
面對錯綜復雜的地緣政治格局與世界經濟持續低迷的不確定性局面,面對我國經濟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的狀況,經濟形勢可以說是變幻莫測、瞬息萬變。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發展歷程,創造了世界發展奇跡。隨著經濟總量不斷增大,我們在發展中遇到了一系列新情況新問題新挑戰。經濟發展面臨速度換擋節點,高基數上的中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經濟發展面臨結構調整節點,低端產業產能過剩要集中消化,中高端產業要加快發展;經濟發展面臨動力轉換節點,低成本資源和要素投入形成的驅動力明顯減弱,經濟增長需要更多驅動力創新。此外,以犧牲環境、過度消耗資源、低成本勞動力為代價來換取經濟的快速增長,這種傳統模式難以為繼,亟待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
新發展面臨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我國穩定解決了十幾億人的溫飽問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不容忽視,主要表現在: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改革任務仍然艱巨、創新能力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農業基礎還不穩固、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較大、生態環保任重道遠、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會治理還有弱項。這些短板和不足,既有長期想解決但還沒有解決好的問題,也有工作中重視不夠而沒有解決的問題;既有許多中長期的困難和問題,也有不少迫在眉睫的現實問題。
新發展面臨的環境復雜多變。
發展起來以后,我國面臨復雜多變的安全和發展環境,各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因素明顯增多,各方面風險可能不斷積累甚至集中顯露。我們面臨的風險是多方面的,有外部風險,也有內部風險;有一般風險,也有重大風險。重大風險既包括國內的經濟、政治、意識形態、社會風險以及來自自然界的風險,也包括國際經濟、政治、軍事風險等。特別是要看到,各種威脅和挑戰聯動效應明顯,各種矛盾風險挑戰源、各類矛盾風險挑戰點相互交織、相互作用。如果發生重大風險又扛不住,國家安全就可能面臨重大威脅,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就可能遲滯或被迫中斷。
新發展面臨“發展起來以后的問題”。
應該肯定,社會各階層、人民群眾普遍從發展中獲益很多,不容忽視的是“發展起來以后的問題”日益凸顯,其中發展成果的分配問題也越來越受到重視。鄧小平同志曾經說:“社會主義的目的就是要全國人民共同富裕,不是兩極分化。”他還指出:“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共同富裕,這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一個東西。如果搞兩極分化,情況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區域間矛盾、階級矛盾都會發展,相應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會發展,就可能出亂子”。1992年視察南方時他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毋庸諱言,兩極分化的風險依然存在,共同富裕成為本來就是發展的主體和動力的人民群眾的期盼,應當通過高質量發展增強他們對發展成果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高質量發展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
習近平總書記對實現高質量發展站高望遠、深謀遠慮,在起草“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建議的過程中就明確提出,“高質量發展不能只是一句口號,更不是局限于經濟領域”;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上,總書記又進一步指出,“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各領域都要體現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我們應當充分認識到,高質量發展不只是一個經濟要求,而是對經濟社會發展方方面面的總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新征程上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應當整體謀劃布局、全面推動促進。
新發展理念統領高質量發展。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確定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回答了關于發展的目的、動力、方式、路徑等一系列理論和實踐問題,在整個新發展階段具有戰略性、綱領性、引領性,富有理論邏輯、歷史邏輯、實踐邏輯,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長遠的指揮棒、紅綠燈、坐標系,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長期堅持的思想引領與重要遵循。以新發展理念為統領,使高質量發展這一鮮明主題,成為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是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
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
我國對內對外開放進程正在發生深刻變革,由被動開放向主動開放、由參與型開放向引領型開放、由向發達國家開放向發展中國家開放、由東南沿海開放向內陸沿邊開放,構建起全面開放新格局,正朝著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推動演進。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應當是更高層次、更寬領域的對內對外開放,是確保自主可控、安全有利、“做好自己”的實現路徑。著力構建新發展格局,依托國內市場構建國內大循環,打通堵點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經濟大循環動態平衡,使國內市場主導國民經濟循環特征更加明顯,經濟增長內需潛力不斷釋放,切實推動高質量發展。
用創新驅動促進高質量發展。
縱觀近現代歷史,一次次顛覆性科技革新帶來社會生產力大解放和生活水平大躍升,從根本上改變了人類歷史發展軌跡。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不創新就要落后,創新慢了也要落后。實現高質量發展,重在創新,也難在創新,就是要始終堅持創新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不斷激發調動創新激情,持續發力,更好發揮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在基礎科技領域作出大的創新,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取得大的突破,重點破解“卡脖子”難題與“天花板”制約,加快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努力占領全球產業鏈、價值鏈、創新鏈的現代化、高級化“頭部”位置。
謀人民福祉夯實高質量發展。
以人民為中心、為民族謀復興,這既是我們黨領導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高質量發展的“根”和“魂”。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面向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新征程,無論是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還是促進人與自然生態和諧,抑或是構建新發展格局更好解決內外聯動問題,都需要通過與人民同心同行、激發人民偉力來完成。如何凝聚起人民的力量,關鍵在于促共享,就是要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自覺主動解決地區差距、城鄉差距、收入差距等問題,避免兩極分化、實現共同富裕,持續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夯實筑牢高質量發展的社會根基與群眾基礎。
集中力量穩中求進做好自己的事情
中國共產黨人既是充滿激情的理想主義者,也是腳踏實地的實事求是者。應當看到,盡管國際國內形勢和發展與安全環境發生一些超預期變化,但我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我國經濟潛力足、韌性大、活力強、回旋空間大、政策工具多的基本特點沒有變,我國發展具有的多方面優勢和條件沒有變。面對世界變局與世紀疫情疊加的復雜嚴峻國際環境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切實做到“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關鍵在于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主動作為、攻堅克難,積極應對困難挑戰,集中力量“把我們自己的事情做好”,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有鑒于此,提出幾點思考建議——
一是以家國情懷樹堅定信心。
預期源于現實又與現實相互影響,面對國內外錯綜復雜的發展環境與挑戰,如果預期越悲觀,就會導致消費和投資也越謹慎,一旦全社會形成這種氛圍,這個預期是很難逆轉的。所以說預期轉弱,不是一個簡單的主觀想法的改變,而是一個嚴峻的客觀環境的變化。一旦到了惡性循環階段,就會對需求形成強烈的負反饋,所以要求我們要做好預期管理,穩定市場預期。尤其是億萬市場主體與企業家面對難題風險,氣可鼓而不可泄,應當不斷提振對國家發展與社會進步的信念信心,謀求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
二是以底線思維化潛在風險。
面對嚴峻考驗,應當樹立底線思維,具有風險意識,鼓舞堅韌毅力。應當結合各地實際,對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現狀、所面臨的問題、未來的發展挑戰,要做到心中有數,及時梳理并化解存量風險。特別是要看清楚為資本設置的“紅綠燈”,發揮資本作為生產要素的積極作用。在華爾街里流傳這樣的話,貪婪是好東西,認為只有貪婪的人欲才能推動經濟發展,但任憑資本瘋狂野蠻生長,在人類社會尤其社會主義國家是行不通的。需要正確認識和把握資本的特性和行為規律,這就提示我們,資本是錢而不是什么壞東西,但資本包裹的是人心人欲,不能讓資本放縱人性的貪婪,應當加強對資本的監管,給資本設置“紅綠燈”。“紅燈”面前不能闖,“綠燈”服務實體經濟發展,有助于發揮資本作為生產要素的積極作用。
三是以轉型升級謀增量空間。
結合當地實際,以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為追求,謀劃并拓展新的增量發展空間。現在經濟發展面臨的一大挑戰,是如何發現開拓增量、激活做大存量。“穩”與“進”是辯證統一的關系,穩中求進、進中求穩,協調平衡、行穩致遠。應當結合國家與區域未來發展的戰略布局,不斷發現并開拓新的增量空間,這就要用科技創新引領產業變革,用高品質的產品培育新消費、創造新需求、拓展新空間。比如最近國家批復了《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2021—2025年)》,明確到2025年,江蘇沿海地區綜合實力穩步提升,經濟和人口集聚能力進一步增強,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速快于東部地區平均水平,占全省比重力爭達20%左右,這就是新的增量空間。
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新征程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實現高質量發展任重道遠。在歷經百年風雨如磐、接受各類艱巨考驗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上下同欲、萬眾一心,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底線思維,將高質量發展貫穿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新征程,我們一定能經受各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狂風暴雨、驚濤駭浪,不斷增強自我的生存力、競爭力、發展力、持續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作者系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原副院長。此文系2022年8月9日在“穩中求進@高質量發展”網絡主題宣傳活動于江西贛州啟動儀式上的演講整理而成。活動由中央網信辦網絡傳播局主辦,江西省委網信辦、內蒙古自治區黨委網信辦、江蘇省委網信辦、湖北省委網信辦和中國經濟網共同承辦。)